警惕影响改革的不良心态
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上包括一些干部对改革的态度复杂,也夹杂着不少不良心态。
知足厌变,乐不思改。我国过去30多年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难免会让一些政治精英沾沾自喜、引以为傲。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可以也应该“歇口气、喝壶茶、再赶路”,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有理由也有资本好好享用一下改革成果了。于是,改革成就成了一些官员贪腐和享乐的“道德许可证”。更可怕的是:取得丰硕成果之后的改革懈怠,会将人们的注意力聚焦到成果的分配公平问题上,进而会瓦解共识。缺乏危机感和共识,意味着改革的群体性动力的丧失。值得警惕的是,实证调查发现,这种“知足厌变、乐不思改”的心态,往往将“保持社会稳定”视为改革顺利推进的第一位决定性因素,采取“借维稳拒改革”策略。
患得患失,犹疑不定。改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理性设计。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类知识的有限性,因此,改革总是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加之当今中国政府机构的改革常常涉及公共权力的分解与让渡,这两方面特性直接将改革对象导向“损失”思维路径。行为决策学的研究发现,大多数人在面对损失时,都会油然而生“损失厌恶”之情,继而通过“神奇想象”和认知偏见等夸大改革的损失,最后理性地选择观望和规避改革,或是“随大流”。持这种态度者未必是所谓的“既得利益者”,但却是未来改革的风险承担者。他们担心“谁改革谁吃亏,谁先改谁先吃亏”。此外,既得利益者的现时幸福指数越高,风险意识就越强,改革的勇气就越小。总体而言,观望气氛越浓,改革就越难深入开展。
心灰意冷,冷眼旁观。不少地方的改革创新之举因“众口难调”“欲壑难填”而成了“自找没趣”,因而心灰意冷。除了改革行动受挫之外,一些干部还会因为自己的改革抱负和蓝图未被采用、自己对改革的预期屡屡受挫、自己屡屡成为改革的受害者或最少受益者,而对改革心灰意冷。
言行不一,阳奉阴违。过去几十年的政治经济改革,既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造就了极大的受益不均和各式各样的既得利益者。“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面对可能触动自己“奶酪”的改革,譬如行政审批精简、公车改革等,一些部门和个体的内心非常抵触。只是慑于中央和上层的高压,不得不言不由衷地口头上高喊改革,实际上对改革极度反感,消极抵制、暗中使绊。他们往往以“时机不成熟”“一放就乱”“配套改革不到位”“设计欠周”等理由,延宕推进改革的步伐。
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与前述四种消极心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领导干部或决策部门期望“一步到位”,“毕其功于一役”。之所以如此,或是因为他们对渐进式改革已失去耐心和信心,或是因为他们把复杂的改革过分简单化,或是过分迷信别国可用的法子,依样画葫芦,或是因为他们太想通过一场改革展示德与才了……这是极端现代主义的线性思维,忽视了中国社会实践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轻视改革的艰难曲折性。然而,越是激进冒险的、贪大求洋的改革主张,越有可能获得一呼百应的社会反响。这一点特别值得警惕。(2014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李春成)
![](/images/45628/nex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