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之五:非公有制经济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十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之五: 非公有制经济迎来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2年6月,全国人大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把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成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2005年2月,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成为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务院文件。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截至2005年12月,已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配套文件和具体措施。31个省区市已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在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延续了近几年快速发展势头。2005年9月底,注册私营企业已达419.1万户,比2004年底增长14.79%,已经成为数量最多、比例最大的企业群体。1992-2004年私营企业户数年均增长31.9%。2005年9月底,注册个体工商户2466.2万户,较2004年底增长4.9%,并实现了1999年来的第一次增长。截至2005年9月底,私营企业注册资金为58157.1亿元,比2004年底的增长21.3%;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为5743.5亿元,比2004年底增长13.6%。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十五”期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从1979年的不足千分之一增长到目前已超过1/3,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已占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0%。据统计,在40个工业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在27个部门中的比例已经超过50%,在部分行业已经超过70%,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体。在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2004年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70%。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十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十五”期间,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平均每年净增600多万个工作岗位,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以上;在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从2.79亿人,增长到3.49亿人,净增7000万人;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人数从1.5亿人增长到2.07亿人,净增5700万人。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生力军。“十五”期间,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私营外贸企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迅猛,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支生力军,作用越来越大。个体私营经济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37.5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112.1亿美元,增长近30倍,占全国出口商品比重的9.6%,比2000年的0.8%增长了12倍。2005年1-10月,非公有制企业(不含外资)出口总额达902.8亿美元,同比增长68.24%,较全国商品出口增幅高37.14个百分点。浙江非公有制经济出口已占全省出口的近40%,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出口第一军团。目前,一批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走出国门,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生力量。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主体。“十五”以来,在各种经济成份中,个体私营企业的税收增长是最快的,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及其他经济成份,私营企业税收增长率五年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对国家新增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不断加大。2005年前三季度,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税金总额达320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8.9%。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市县的经济主体力量已经是个体私营经济,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个体私营经济。浙江温州市个体私营经济纳税占全市工商税收的80%左右,辽宁营口市占72%,广西玉林市占51%。 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力量。“十五”期间,以非公有制企业高度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如广东省的大沥铝材、西樵纺织;福建省的晋江鞋业、南安建材;浙江省的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等。部分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品在全国占有很高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低压电器产值占全国1/3;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在广东1612个乡镇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0多个,超过20亿元的有120多个。浙江的建制镇由1978年的167个增加到2004年的760个,有30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