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之二十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瞩目

时间: 2014-07-21 17:54:29
来源: null
游览量:

“十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回顾之二十二:

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成就瞩目

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逐渐将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教育上来,并于2003年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加强农村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把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对新时期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

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取得新的进展。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有小学39.4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37万所,占94%;小学在校学生1.125亿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4%。全国共有初中6.3万所,其中县镇和农村有5.43万所,占86%;初中在校学生6475万人,其中县镇和农村学生占83%。2004年全国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市、区)达到2765个,全面完成“两基”验收工作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增加了12个,“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6%。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水平逐年提高,农村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98.6%,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4.1%。

各级政府对于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大幅度增加,农村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基本确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新格局。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不含县镇)总投入达1644.77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279.52亿元。其中预算内拨款达1325.88亿元,增加了231.57亿元,占农村义务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达80.61%。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比2003年增长72%。各省(区、市)也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安排了农村义务教育专款,大部分已制定了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有明显好转,农村教师的国标工资基本上得到保证,农村中小学大多数现有危房得到了改造,近年来因房屋倒塌造成学生伤亡的事故明显减少。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后,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中央拨款100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寄宿制学校,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入学率和巩固率。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2年的14个百分点缩小到2004年的7个百分点,区域差距明显缩小。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至今已完成工程的五分之三,共在中西部农村学校建成96600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14万个卫星教学接收点和25000多个计算机教室,极大地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这对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促进农村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切实为农村孩子上学排忧解难,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农村教育事关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并努力解决农民群众集中反映的教育问题,为农村教育办实事。各级政府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计安排资金6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免费教科书资金27.8亿元,地方财政主要是省级财政安排免杂费资金27.2亿元,寄宿生生活补助8.6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000万人。同时,对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县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基本上免除了杂费,395万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补助。积极治理教育乱收费,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一费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收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学生的教育负担。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一费制”的推行减轻了农民教育负担40亿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