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借鉴国际经验,研究确立城乡一体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很有必要。
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的大国国情
从日、韩和英、德、法等西欧国家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来看,因为其经济虽然规模很大,但国土面积相对狭小,其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外源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劳动力、资本、技术和市场来实现自我发展,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统筹升级优化,逐步实现城市化,因此其城乡一体化道路主要是以消除农村生产模式作为主要内容的。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来看,虽然其国土辽阔,但人口密度低,国土承载压力小,且因为移民是城市人口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农村的人口压力比较小,其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是通过自然的城镇化和城市化来实现的。
与之相比,中国是国土大国、人口大国、经济大国的多重叠加。作为大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更强,区域差距、收入差距、产业差距因为土地、水资源和能源的空间配置不均衡现象突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够,发展的多元性突出。这就意味着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基础各不相同,不可能采取单一的城乡一体化模式,这是确立城乡一体化特色道路要重点考虑的基本国情。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从日本等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来看,尽管其坚持市场经济方向,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但为了规避市场失序、城市病、区域失衡及生态保护等问题,这些国家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立法促进农村发展,对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区域的农村提供政策性支持;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消除农产品定价的劣势地位;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消除交通、电力、信息等方面的城乡硬件差距;以教育为主要途径,促进农民的转型。
鉴于此,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特色道路必须坚持党的强有力领导,着力实施农村发展的倾斜政策,通过农村发展的立法,引导甚至直接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保证农村地区的长期连续投入,改变其纯粹资源流出的发展窘境。这其中尤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尽快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民的有效流动;大量转移支付,完善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推动农民的就地技能培训,推动农民创业;完善农村社保体系。
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从拉美国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来看,若城镇化大大超前于工业化,就会出现失业增加、交通拥挤、污染严重、城市贫困与犯罪增加、城乡发展失衡等“城市病”;若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会出现类似我国的三农问题,农村发展苑囿于一个封闭体系中,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将一直处于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为了发展农村而使得农村难以发展的恶性循环就会出现。
我们在确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时,必须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调,科学布局大中小城市及城市群,通过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提升和优化;通过产业城镇化消纳人口城镇化;通过产业优化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消除农业低附加值的产业形态,从而实现农村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消解大规模人口转移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保留连续的与日俱进的社会文化,为农民的全面解放探索有效的路径。
坚持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
从美国等国家的发展实践看,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是注重资源节约、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之路。20世纪中叶开始,由于城市中心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企业过度聚集,城市中心环境不断恶化。于是,在之后将近半个世纪内,美国大量人口转移到城市郊区。郊区化让美国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人均能源消耗为欧盟的2—3倍,人均汽油消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
我国目前的发展方式依旧是高能耗、高投入、高成本、低效率、低产出、低科技的发展模式,这一点在农村也一样存在,只不过因为农村发展的落后倒逼了农村的生态暂时性保护,其实质不是保护而是还没有进入开发序列。因此,必须坚持科学规划、理性发展,不走重复路,尤其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推动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基本内容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要实现边开发边保护,宁可牺牲粗放速度也不要牺牲生态质量,及时治理各种污染,建设青山绿水的新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