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公示
当前位置:首页 |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登记时间:2025-04-18 14:49:13
单位名称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 | 法定代表人 | 王美豪 |
住所 | 浙江省温州市学院西路109号 | ||
开办资金(万元) | 192291.70 | 经费来源 | 财政适当补助 |
年初数(万元) | 196241.36 | 期末数(万元) | 198619.40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人民健康提供医疗与护理保健服务。医疗与护理、医学教学、医学科学研究、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健与健康教育 |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000470005930F | 举办单位 | 温州医科大学、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开展业务情况 |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再出发之年,是我省全面推进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我院推动“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地的攻坚之年。我院在省卫健委党委、省教育厅党组及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浙江行动。始终围绕“护佑健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建医学高峰,优医疗服务,促医教研管融合发展。 |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一)凝心聚力,各项核心指标更趋优化对照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文件要求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专题专班推进医院各项工作。肛肠外科进入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的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名单;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新增3个。各项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进一步优化。我院遴选为“全国日间医疗质量规范化管理哨点医院”,市日间医疗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我院。(二)狠抓质量,医疗服务更加优质高效体系布局进一步完善。坚持“强专科、大综合”多院区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特色化、专科化院区建设。龙湾院区综合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瓯江口院区骨科及创伤中心建设进一步推进。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与五大诊治中心建设见成效,鹿城院区成人急诊全面恢复,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更加完善;卒中中心获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获中国胸痛中心认证。质量与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优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修订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考核方案,以考促建,推动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转型。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工具和管理方法的应用,医疗服务单元及行政服务部门全面实施持续质量改进项目。全面梳理修订18项核心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构建临床路径多维度评价体系,切实提升临床路径管理率。加强手术分级管理,完善手术授权管理组织体系。优化住院患者VTE防治管理体系,对重要节点进行动态评分,对相关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强化医疗风险管理,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定期编制不良事件分析报告,定期发布医疗质量专刊。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鹿城院区成立首家儿童镇静中心;8号楼重新启用,新增4层共93个儿童诊室。龙湾院区发展完善妇产科、儿科、骨科门诊,人工智能手术平台、影像共享调阅统一诊断平台、临床检验诊断平台、肿瘤智能应用诊疗技术平台进一步完善。瓯江口院区开设妇科门诊;强化心内科评估,开展早期术后超声筛查,进一步优化患者术前检查流程。全院实现全方位预约平台,严格实名制。持续优化门诊就诊服务流程,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章式管理。大力推广智慧结算,完善自助支付平台,提升诊间结算率和门诊智慧结算率。大力推进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由每年统一申报改为随时申报,每季度立项审批。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继续推进浙江省“山海”提升工程,通过下派专家和人才培养等“输血”“造血”举措相结合,补齐山区海岛县医疗服务能力短板。选派援非医疗队队员、开展“组团式”援疆工作、柔性援疆工作,帮助受援医院结合实际需求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填补技术和业务空白。(三)优化管理,教育教学更富内涵特色顺利完成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相关工作。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5门课程完成第二批校级一流课程认定,6门课程获2024年第一批数智课程预立项,8门课程获“创新课程”;并开展浙江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线上一流课程跨校共享开课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工作,500余位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类专题师资培训。“温医二院”住培模式“分层渐进、螺旋上升”被国家住培基地与培训标准全面采纳;国家住培结业理论考试首次统考通过率连续十年稳居浙江省大型综合医院第一。(四)克难攻坚,学科建设步入快车道2023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上升至第68位,22个学科入围百强,跻身浙江省三大全国百强学科数量增长明显的医院和地区;五年总科技量值位列71位,其中麻醉学排名全国前十,四大学科群排名稳步前进。2024年荣获中国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儿科学科、妇产学科、肿瘤学科入选中国研究型学科。科研平台建设逐步推进,新增省级平台3个。(五)引才育才,人才工作积蓄新动能拓宽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修订《柔性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优化人才结构。持续开展博士后导师申报工作。拓宽招聘渠道,通过专场宣讲会、浙医聘”、校园招聘会、网络招聘口播、医院招聘宣传片等形式招聘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调整卫技职称评聘量化考核标准,突出临床、科研、教学并重,体现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和业绩,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加强人事管理,完成临床轮转人员定科工作,进一步促进临床科室的人员梯队建设。(六)多措并举,管理服务提质增效坚持依法治院,开展规章制度清理、合同模板库修订、送法进临床等专项工作,医院法治工作体系趋于完整,职工法治素养、法治能力有效提升。进一步梳理明晰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主责主业与配合协同工作。建立行政管理服务作风效能指数考核指标,深入实施“四个一”“三围转三服务”等系列工作,推进行政管理服务作风效能建设。尤其是针对“多头”重点工作事项,组建工作专班推进。持续优化内部控制监督体系,提升监督效能。设立资产管理部门,以“大预算、大采购、大资产”逐步优化医院物资论证、采购、管理流程。逐步健全“多院区、全流程、一体化”业财融合的运营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院级、学科、专科经济运营分析,利用项目管理方式促进医院导向性政策落地,精细化运营管理持续改善。SPECT、PET/CT等高端设备配置到位,达到区域领先水平。完善采购管理体系,推进采购工作规范化、长效化。加速推进智慧医院、未来医院建设,成功实施新HIS系统重构。多院区后勤保障工作不断优化。大安全工作格局进一步构建,确保医院安全平稳运行。(七)传承创新,文化建设彰显亮点坚守医院核心价值观,不断展现新一代“附二人”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深耕十大育英公益文化品牌,打响“健康流动驿站”志愿服品牌;共童解“密”获第七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大拇指’慈善工程7年纪实片”获党建引领全国公立医院文化建设优秀案例。关爱职工,“育英杯”青年岗位技能竞赛、“活力附二”健康跑、趣味运动会积极开展,展现了全院职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持续组织开展“夕阳红”系列活动,让离退休职工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为职工服务“十大实事”项目有效落地,职工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传递医院正能量和好声音,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国家级、省级以上媒体报道50余次;做优做强健康传播工作,自制科普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万,被光明网、学习强国等多家媒体转载。 |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医疗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医疗能力、质量与安全仍需着力提升;(二)课程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仍需探索完善;(三)学科整体竞争力不足,高峰学科还不够突出;管理服务水平与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四)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需要持续加大;智慧医院建设需大力推进。 | ||
四、下一步打算 | (一)严抓医疗质量管理,切实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二)优化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进科研工作取得新进展(四)精准引才育才,构建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五)聚焦提质增效,着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和水平(六)推进文化建设,凝聚医院发展合力 |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 ||
相关资质认可 |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47000593033030311A5191,有效期限自2024年3月18日至2035年10月28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