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委编办以机构编制之力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山东省滨州市委编办聚焦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完善体制、优化职能、资源配置上下功夫,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
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农业发展新格局。整合2个同质同类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市农业科学院,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培育等工作。建立科研管理、转化激励、要素保障等制度体系,打好“松绑+激励+保障”组合拳,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投身科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现代红枣育种中心等科创平台12个,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8个,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共建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为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数智支持。
优化职能职责,释放农业发展新活力。立足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特色和区域发展需求,设立粮食作物、智慧农业等研究所,实现学科布局与区域农业需求精准对接。推动构建地方特色盐碱地中草药产业集群,在无棣、邹平、阳信等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协助市农业科学院与北京农林科学院等机构展开合作,联合选育耐盐碱优质麦种、建成棉花农机农艺融合基地、引进经济林果等新品种,形成覆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中草药、观赏植物等多领域在内的农业创新体系。
科学配置资源,培育农业发展新力量。充分利用高层次人才编制“蓄水池”,为市农业科学院引进硕博优选人才。坚持“专业适配、人岗相宜”,选聘高级职称人才,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老中青梯次衔接的创新团队。引进国内外土壤改良专家、农学家、农林科学院院士等高端人才,持续完善人才智库。加强成果应用转化支撑,深化高等院校、农业科技研发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产学研融合,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品种选育、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