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委编办全面提升实名制管理质效
海宁市委编办充分发挥实名制数据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精准把控准确性、时效性、安全性三个关键标准,推动实名制系统成为机构编制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数智引擎”。
一、全流程把控数据质量,确保信息精准无误。立足实名制数据准确生命线,强化责任落实,提升管理效能。一是筑牢数据采集“源头关”。明确核心字段填报规范,统一关键信息标准,结合实名制系统数据录入强关联机制,实时校验数据逻辑,确保机构编制审批与实际执行严格一致。结合机构编制年报工作,宣传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相关政策法规,开展业务指导,并畅通线上答疑渠道,提升数据首次录入质量。二是织密动态校验“监控网”。强化动态管理,夯实数据基础,运用实名制系统预警监管、月报汇总等功能模块,健全完善“日更新、周审查、月对账”机制,对审核发现的问题实行“挂号—整改—销号”,形成数据监测闭环。三是打通跨系统比对“壁垒墙”。依托财政、组织、人社系统和浙政钉信息平台,围绕“人、编、岗”开展多维关联校验,精准筛查混编混岗、超职数配备等问题,实现实名制数据“机构清、人员清、编制清、职数清”。
二、全维度畅通数据流转,提升动态管理时效。聚焦数据实时共享,深化智能应用,实现数据高效流转。一是畅通数据交互“快车道”。对接“最多跑一次”平台,人员入编、调动、退休等业务通过平台提交后,自动触发实名制系统数据同步更新,实现“线上秒办、数据同步”,确保“业务办结即入库”。二是突出动态监测“智脑端”。结合需求拓展实名制系统功能,开放“历史单位轨迹”、“五年内退休人员”等专题查询模块,利用系统大数据对人员流动趋势、延迟退休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拓展数据应用领域,推动机构编制由“经验管”向“数据管”转型,为编制动态调整提供量化依据,推动机构编制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型。三是打造数据应用“工具箱”。优化分析组件与可视化模板,应用智能集成可视化镇(街道)机构编制“一图评”等应用模块,构建多跨协同、五维评分、一屏可视应用场景,推动“被动响应”的数据提供模式向“主动赋能”的数据分析模式,实现多维度数据比对与预测。
三、全链条强化安全防护,守护数据管理底线。构建严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抓好日常管理,明确责任分工,保障数据安全。一是夯实安全意识“防护堤”。持续开展数据安全教育培训,将维护数据安全意识贯穿到实名制管理和数据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二是扎紧权限管理“铁篱笆”。严格把控实名制系统使用人员范围,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定期修改登录的口令密码,切实提升维护数据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严格审批数据调取权限,建立数据导出“双审双签”制度,关键字段“加密脱敏”,确保数据对外使用过程规范有序。三是架起数据追踪“溯源链”。建立实名制数据维护台账,每日更新维护记录、修改操作信息,数据操作全程留痕。严格执行数据备份制度,每周对数据台账进行备份,每月对数据库进行全量备份,实现数据可追溯、可恢复,全方位保障数据安全。
(海宁市委编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