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委编办立足全周期全链条持续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
海宁市委编办主动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品质,强化事业单位全生命周期监管,既为登记管理工作夯实基础,又为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蓄势赋能。
一是突出“主动+高效”,窗口服务更加“便捷化”。全面梳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办理流程,持续优化登记服务。推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材料齐全、符合法定程序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实行即报即审、及时办结,缩短办理时限。拓展服务送达方式,根据服务对象需要,提供材料和证书邮寄送达服务,实现“不见面”办理,以高效便捷的服务彰显编办良好作风和形象。建立内部协同机制,加强办内信息共享与业务联动,对照机构编制事项调整文件、单位任职文件,比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和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数据,梳理形成事业单位待办事项清单,对于涉及法人登记事项变更等情况,及时告知提醒办理要求,将窗口业务由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靠前,让政务服务更具温度。
二是突出“线上+线下”,登记监管更加“全面化”。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监管模式,实现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全方位、无死角监管。“线上”监管聚焦年度报告公示与证书管理。严格落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和举办单位分管领导的双审举措,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各项指标逐一过审,重点审查政治性表述准确性、业务开展情况、从业人员以及接受捐赠资助使用情况,确保年报严谨、规范、精准。深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机制,凝聚部门监管合力,形成监管闭环。“线下”监管紧盯双随机抽查和开展培训教育。扎实开展事业单位“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用好“五步法”进行实地核查,及时发现并跟踪整改问题。精心举办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班,围绕强化党性教育、主动融入党委中心大局、提升业务水平等主题,打造“小班化+精品课+针对性”特色培训品牌,切实增强事业单位法人的依法履职能力。
三是突出“完整+安全”,档案管理更加“精细化”。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信息支撑作用,推动事业单位登记档案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规范档案归集流程,明确立卷归档范围,梳理登记档案整理工作流程,严格把控事业单位登记档案材料收集关。按照一号一档原则,对每家事业单位档案材料按设立、变更、证书补(换)领、注销进行整理排列、编制目录。同时,对变更和注销登记单位的印章进行集中存储和电子归档,确保存档工作规范有序。提升数字服务水平,注重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机统一,推动档案查询方式由传统翻阅向电子检索转变,为查询利用提供可参考、可追溯的完备资料,显著提升档案资料查询的便捷性和日常维护的高效性。强化数据安全保障,围绕登记信息数据安全,牢固树立保密意识,严格落实保密制度,筑牢保密防线,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海宁市委编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