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市县动态

海宁市委编办持续强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保障

时间: 2024-11-12 14:49:24
来源: 海宁市委编办
游览量:

海宁市委编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主责主业,推动机构编制资源向人才建设、民生发展、基层治理等领域优化倾斜,持续强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保障,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一、聚焦人才建设,优化机构编制配置。一是突出优化配置,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人才工作职责,统筹优化人才议事协调机构设置,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设置人才工作内设机构,明确人才工作职责,压实部门主体责任,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二是突出高效统筹,配强人才编制资源。基于人才编制需求,加大编制周转调配力度,建好用活市级高层次人才“编制池”等各类编制周转池,做好“英才聚潮城”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用编保障,根据中心工作、阶段性重大任务、结构性干部补充等需要,动态核准使用市级周转编制保障重点人才引进需求。三是突出协同联动,激发人才队伍动能。联合多部门印发《海宁杭州湾创新人才发展院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对于纳入专项事业编制管理的人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通过对人员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性别比例等数据的分析研判,进一步掌握人才用编需求,为精准引进人才、高效使用人才提供决策参考。

二、聚焦民生发展,深化机构编制统筹。一是做好“统”的文章,优化编制布局。动态调整教育和医疗系统编制,会同教育等部门加强对中小学在校生人数的监测分析,科学研判人口结构和发展趋势,加强教师编制统筹调剂,提升编制资源在教育领域的精准供给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机构编制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指导完成市级公立医院“三定”工作和报备员额调整工作,重新核定1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保障基层卫生编制需求。二是优化“评”的方式,确保运行高效。持续推进机构编制质效评估,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按照部门管理职能重点评估民生发展服务能力,优化评估指标和流程,深化评估结果运用,优先保障民生领域编制需要,深化统筹调配和内部挖潜,切实提升编制资源管理水平。三是规范“管”的流程,提升用编效益。围绕民生发展需求,积极运用“穿透式”用编审核模式,按照精细精准要求,突出编制使用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事先开展分析研判,事中联动审核把关,事后强化跟踪问效,进一步提升编制使用效益,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好编制支撑。

三、聚焦基层治理,强化机构编制保障。一是紧扣需求差异,优化机构设置。聚焦党的建设、经济生态、平安法治、民生服务等主要职能,结合镇(街道)发展特色和客观差异,整合优化机关内设机构和事业单位设置,各镇(街道)平均精简内设机构1-2个,进一步提升机构设置的匹配性和契合度。二是围绕职责分工,优化岗位管理。深化岗位化运行机制,细化编制岗位权责说明书,实行岗位人员编制审核备案制,将镇(街道)人员编制颗粒度细化至每个岗位,推进定岗、定责、定编、定人,推动人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三是坚持数字赋能,提升履职效能。依托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综合研判镇街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等实际情况和机构编制配置差异,客观评价各镇(街道)编制配备“多与少”,人员编制使用效益“高不高”,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好不好”,并通过实名制系统“一图评”模块界面,直观呈现镇(街道)“立体画像”,进一步加强基层编制资源统筹使用,提高基层服务管理效能。

 (海宁市委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