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事故影响美国32年
受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影响,日本福岛核电站近日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事件,引发各界对爆发一场核灾难的担忧。实际上,自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类似的核危机曾不断上演,1957年的温德斯凯尔核电站事件,让核电持续几十年都是英国的“政治雷区”,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酿成的重大灾难则让世人“谈核色变”。不过,有媒体评论称,这次日本爆发的核危机更像1979年美国“三里岛事件”的重演,那年三月,人类经历了核能发展史上第一起炉心熔毁事故,虽然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美国人对核能安全性的认知深受影响,之后30余年,美国都没建起新的核电站。
在1979年之前,几乎很少有人听说过“三里岛”这个名字,但一场危机让这座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核电站一下子闻名世界。在那场持续一周的危机中,世界的目光被定格在哈里斯堡(宾夕法尼亚州首府),记者们喧嚷着拥入该地区,有人发誓说他看到辐射物像水珠一样从反应堆建筑物的一侧渗出、滴落。工程师们在全力对付复杂的核技术难题,世界则屏住呼吸注目观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的反应是迅速的。当日上午7时45分,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设在宾州普鲁士王市的办公机构接到消息,15分钟后,该机构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总部发出警报,其行动中心动员起来,并派出一队人员前往出事地点。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环境保护署也动员各自部门的反应部队。9时15分,白宫接到了通知。11时,所有无关人员被要求撤离核电站。一场美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核危机逐渐拉开帷幕。
最初传出的信息是模糊而矛盾的。运营三里岛核电站的公司称局势可控,但该地所属市的市长办公室官员在向白宫报告时却表达了对形势恶化的担忧,甚至担心发生氢气爆炸。在距离核电站10英里外的哈里斯堡,宾州新州长正为是否马上将可能受到影响的60万民众转移而苦恼,助手们在这个问题上意见不一。在100英里外的华盛顿,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官员也很焦虑,他们迫切需要可靠的信息,以便引导地方官员,并向总统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核工程师,美国总统卡特得到消息后并没有慌张,他派核管理委员会的一名官员代表他去了哈里斯堡。但随着美国媒体和国际媒体连日来将三里岛事件作为头条新闻报道,一些著名的美国媒体人开始用“恐怖”这样的字眼描述该事件,还称“情况会更加糟糕”,4月1日,卡特亲自视察三里岛核电站。就在这次视察后不久,美国的各路专家得出一致结论:氢气爆炸基本上不可能,危机基本解除了。大家虚惊一场。
事后调查发现,除了设备本身的问题外,三里岛事故的发生与一些列人为操作失误有很大关系,而且事故产生的重大破坏力量主要在反应堆内,对于外界的辐射出乎意料地小。以在事故中泄漏的放射性碘的影响为例,它比之前的预想小得多,只有核管理委员会假定的三千分之一,居民所受辐射剂量如此之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到1980年4月,核管理委员会裁定,三里岛事故不是一次“非常核事故”。
不考虑诸多赔偿,三里岛电站仅二号堆的总清理费用就达10亿美元,而一号堆尽管可以使用,却在此后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电站不得不向邻州,甚至一度计划向加拿大购买电力以维持当地居民供电。电站所属的公司1979年的收入下降31%,保险公司截至1980年2月对因事故遭受损失的人的赔偿已达1.3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里岛核电站成了反核运动的“集结号”。正是从1979年起,美国方兴未艾的核能产业一下子变得“功能失调”起来,尽管后来不断有人宣传“核能复苏”,但30年来,美国都没建起一座核电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