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实践人民需要
写在前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更好,生活更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湖北襄阳市正是朝着总书记指引的这一目标,奋力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呼吸新鲜空气,享受优美环境,建设美丽家园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不懈追求。
今天的襄阳,把人民需要的执政理念具化为造福群众的惠民政策和服务群众的惠民工程。齐心共建家园,已成为襄阳人的自觉行为。
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让创业创富源泉涌流
多年来,襄阳市一直在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的道路上迅跑。襄阳每年评选十大创业明星,为普通创业者立传;在媒体开辟“天下襄阳人”专栏,展示走南闯北襄阳人的拼搏精神;举办创业论坛、创业大赛,让创业者受尊重、有地位。
除此之外,襄阳市还制定了最具吸引力的创业支持体系。襄阳分别出台鼓励支持全民创业政策18条,回归创业政策42条,微型企业发展政策20条;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2亿元;推行投资主体零限制、名称登记零门槛、注册资金零首付、经营范围零束缚、申请注册零收费、审批发照零障碍的“六零新政”。
当前,襄阳已建设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基地42个,入驻创业主体1.46万个;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订单式创业基地42个,入驻创业主体1.46万个;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订单式创业就业培训机制,实施企业家带教创业者计划和百万职工技能培训工程。
襄阳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并在湖北推广。仅2012年上半年,襄阳市发放创业扶持资金810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33.3亿元,减免税费1820万元,培训5万多人次。新增市场主体27,346户,同比增长72.28%,增幅居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0.9个百分点。
推进法治城市建设,让百姓安居乐业
襄阳的法治城市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增强市民和投资者对未来稳定的预期和对现实生活的安全感,最重要的就是把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纳入法制化轨道。聘请国内知名法学专家,编制《襄阳法治城市建设总体方案》,从规范公权力、提升司法权威、构建以法治化为主渠道的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设立“法治指数”评价体系,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实施法制教育“五进”活动,引导全体公民尊崇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探索信访工作法制化途径,形成了“三级联动”、三调对接的信访工作法制化体系。
把社会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力推进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构建以社区公共服务站为平台,网络化、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协同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2011年以来,投入3000多万元,对全市296个社区公共服务改造升级,构建以6个综合性服务窗口、6大类84个服务事项为重点的“一站式”服务链条。将网格管理员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实行统一分工、统一管理。
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打造社区网络服务管理“移动平台”,配发“社管通”平板电脑,提高网格服务效能。
实行警务、城管下沉,推动警务和城管进社区、入网格,建立社区负责人、社区民警、社区城管员、社区工作者“四位一体”的联动工作机制和捆绑考核机制。襄阳先后投入2300万元,建成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市直单位互联互通,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实现了社会管理指挥调度、分析决策、信息共享和事项办理网络化、信息化。通过互联互通联网运行,使全市社区矛盾诉求网上流转化解率、居民对社区服务满意率均达到95%以上。同时,襄阳还大力推进以社区卫生、文化、幼教、健身、养老、法律等服务为主的社区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和健身场所全覆盖,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126个。近年来,襄阳市组织法律服务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4.3万人次,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4300多件。
构筑社保“安全网”,让百姓享受基本社会保障
2011年以来,襄阳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使城镇居民“五险”扩面新增44.6万人次,3.93万“五七工”、“家属工”、“未参保国有集体企业职工”等“三工”人员获得了基本养老保险;谷城、老河口、枣阳、襄州四个县(市)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现已全面启动,全市参加新农保人数达108万人。社会救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使襄阳市31万城乡低保对象全部进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城市低保标准由每年3960元调整为45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800元调整为1850元。
2011年以来,襄阳市实施扶贫开发,全力推进搬迁贫困户1356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1,142户,解决29.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使4.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让老百姓住得舒心
为了让百姓住得舒心,襄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坚持“突出重点、集中布局、统筹安排、分类管理、多元筹资、市场运作”的原则,科学编制保障性住房及征收安置房专项规划,统筹安排保障性住房和征收安置房工程,重点推进公共租赁房建设,严格执行商品房开发中配建公共租赁房政策。
目前,襄阳市政府已成立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以此为平台,筹集资金。全面实施“征管分离、统建统迁、集中安置、社区融合”的原则,2011以来,共筹集建成廉租住房15,424套、公共租赁住房8786套、经济适用房13,173套,累计发放租赁住房补贴41,042户,直接受益人口达27万人。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让百姓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近年来,襄阳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广新农合就医“一卡通”,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7个、卫生服务站133个,创建示范乡镇卫生院24家、示范村卫生室540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使襄阳公立医院改革工作走在湖北医改的前列,并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目前,襄阳市人社、民政、财政、卫生四部门制定出台了《襄阳市贫困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于今年1月起执行。新《办法》对重特大疾病的医疗救助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更加惠民。
救助范围扩大。除原规定的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外,新《办法》将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及参保、参合的重病患者也纳入到救助范围;
救助比例提高。从50%~60%提高到60%~70%,使襄阳市的救助比例跻身全国前列;
救助病种增加。除原已规定的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恶性肿瘤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急腹症(急性胆囊炎、重症胆管炎、肝脾破裂、急性胃穿孔)、心脏病(急性心肌梗、肺源性心脏病)、血液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肝硬化失代偿、系统性红斑狼疮七大类外,新增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急性白血病、重度精神病、耐多药性肺结核、原发性甲亢、脑梗塞、急性心肌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I型糖尿病、艾滋病机会感染、唇腭裂等18种重特大疾病救助病种;
救助方式拓展,实施大病关爱医疗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当年累计自付住院医疗费用在5万元以上的,可再享受一次5000元大病关爱医疗救助;当年累计自付医疗费用在10万元以上的,可再享受一次1万元的大病关爱医疗救助;
定点医院增加。除原有的市中医院、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市同和医院、市惠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市一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安定医院外,樊城区新增市铁路中心医院、市军休医院,襄城区新增市结核病防治医院、市博爱医院。
新《办法》注重与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资助城市保障对象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资助农村保障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发展教育事业,让百姓享有更加满意的教育
目前,襄阳市全面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到2012年底,可实现每个乡镇有一所公办幼儿园。
实施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年行动计划,15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部开工,到2012底,可实现全面达标。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省级示范高中达到6所、市级示范高中达到20所,省、市级示范高中在校生比例达到80%以上,全省高考文科、理科前100名两项指标占比均居全省第一。贫困学生资助实现全覆盖,2011年以来,资助义务教育、高中、中职、高校等各类学生24万人,资助资金达2.23亿元。
奋力提升人民福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着力点放在“衣食住行、业教保医”上,实现贫困人口、城乡危房“基本消除”;社会保障、安全饮水、基本医疗、公共交通、充分就业五个“全覆盖”;把襄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变成现实。(向阳 章大均 敖文凯 涂玉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