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重要而紧迫
【摘要】就全局和总体而言,一些长期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制度桎梏和政策壁垒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在“要不要发展民办教育”和“怎样发展民办教育”两大核心问题上,相关政府部门仍然没有形成共识和采取统一行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成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发展还不够科学。因此,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重要而紧迫。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弥补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提高教育的资源供给能力,以及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推动教育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教育进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时期,民办教育在继续发展壮大的同时,在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以说,随着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大力扶持、依法管理民办教育的力度显著加大,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教育快速发展,事业规模和所占比例都有较大提升。改革开放以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我国民办教育从几乎没有到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本身就是一种发展成就。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在校生数,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民办教育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地位,也从可有可无逐步过渡到不可或缺。从类型上看,民办教育也由最初的文化补习班等非学历性教育机构发展到各种各样的办学类型,包括高等学历教育等;从最初低层次的发展水平逐步过渡到高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从地域类型来看,民办教育的发展也从少数城市扩展到全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2.民办教育的发展缓解了公办教育供给不足的状况,帮助实现了部分适龄人口的受教育权利。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初动力,正是由于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的供给不足。长期以来,除了北京、上海等极少数大城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公办中小学教育机会供给都是绝对不足的。其中,中西部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供给都不足,东部地区主要是高中阶段教育机会不足。民办教育的发展迅速缓解了公办教育供给不足的状况,为没有机会上学的适龄人口提供了宝贵的就学机会,保障了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为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普九”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而且,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3.民办教育作为一种选择性教育,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教育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社会阶层迅速分化,从一个同质性较强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富于多样性的社会。人们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不再满足于公办教育相对单一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于是,针对各类差异需求的民办学校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民办学校的发展,满足了社会不同人群对于多样化教育的选择,不仅为择校提供了更多可能,也为择校创造了一个较为公平的市场环境。可以说,民办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发挥了自身的特色。
4.民办教育推动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应运而生,其在早期的一些“非制度化”做法,也加快了政府对教育的职能转变,逐渐从干预管理到出台相关政策,依靠法律法规来规划和引导。民办学校的出现和成长也给现有的公办学校带来了竞争压力,有些地区民办学校的发展已经明显影响了公办学校生源和师资的稳定。面对民办学校带来的竞争压力,公办学校不得不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教学、管理,以稳定生源和师资。另一方面,民办教育在特色办学、人才流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为公办学校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民办教育在推动公办学校改革以及整个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总之,我国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既扩大了教育资源总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机会,也促进了教育投入体制改革,办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增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活力。在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实现教育事业的整体跨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