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

2021-04-13 10:25:14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孙挺进,原吉林省边防总队后勤部长,因车祸颈椎骨折,高位截瘫。身残志坚,以超人的毅力,四年多写出了一部《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50余万字的国防教育学术专著,适宜于部队官兵和地方人员阅读学习。即将出版,甚为可喜,理当祝贺!

我与孙挺进相识于1996年。当时,我任白山市委副书记兼政协主席,协助书记张恩祥管武装,孙挺进任白山边防支队政委。由于工作关系,我每次到临江市、抚松县、长白县特别是长白山西坡、南坡考察时,出于安全考虑,孙挺进总是通知当地边防部队派干部、战士陪同考察。1996年11月7日立冬之际,我们为给电视剧《四保临江》采外景,冬上天池,共同历险。1997年7月13日,孙挺进带领基层官兵,荷枪实弹,陪我考察长白县二十三道沟以上中朝边境地理情况,特别是“八号闸”以上边界情况。那一带是鸭绿江源头的一个支流,按刘建封《长白山江岗志略》中的说法,无所谓鸭绿江,但现在已是按鸭绿江算定为国界了。我们一直上到长白山天池边中朝边境4号界碑处,考察完后简单“打尖”,便徒步从长白山南坡的4号界碑走到长白山西坡的维东站。一个下午,从长白山主峰走下来,先是陡峭的冠冕峰外侧根草皆无,停不住脚,飞沙走石,左防右躲,顾下顾不了上,险象环生。从最陡峭处下来后则是沟壑纵横,依旧无路可走,一再迷失方向,在没人深的草丛中钻了整整半天,汗流浃背,蚊虫叮咬,怪石磕碰,苦不堪言。因担心天黑前走不出险境,我催促大家尽量加快速度,可我刚想加快步伐,不料却拉伤右脚肌腱,一步也不敢迈了。是三个战士左右拉着、后边推着我走到西坡的维东站。我的两个相机包、三角架等,都是由战士帮助背拿的。

我对挺进的了解,不敢说很深,但我敢说,我了解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国防意识和当代军人极为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他受伤后,我的心情极其难过,曾专程到北京看望他。我劝他一定要好好休养,从长计议。没想到,他却以超人的毅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就《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一书。

挺进的夫人范春梅将书稿送给我后,我放下手中的诸项要事,用一整天的时间,详细阅读了第一章《朝鲜半岛的历史变迁》,翻阅了全部目录,抽阅了其他章节。

总体上看,挺进的《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立意高远,结构合理;古今中外,涉猎广泛;取材丰富,笔法新颖;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填补空白,不可多得。关于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历史,是一个沉重而复杂的历史课题。挺进在动笔之前就曾就相关问题咨询过我,因为我自2003年底以来的10年间,专职于吉林省委宣传部领导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高句丽研究中心,并任常务副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我当时不赞成他去涉猎这类问题,多少专业人士也未能完全搞明白,何况你现在身体这样,还是先搞好康复治疗为是。没想到,挺进并未罢休,他拼搏了四年多,拿出一部适宜于国防教育的专著。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部英雄的传奇!《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立足边防,覆盖周边。作为边防知识性读本,本书紧扣主题,将我国周边朝鲜半岛、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蒙古、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与中国的历史渊源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同时对我国固有领土南海诸岛及东海钓鱼群岛的历史也作了较为详实的阐述。

二是着眼现实,回溯历史。本书共17章,通篇皆由现实着眼,由近及远,正本清源。关于历史上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从箕子朝鲜写起,这是历史事实,舍此,则说不清半岛的历史由来。这是很重要的,其他章节也是一样。读过此书,就会对周边国家的历史和疆界变迁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三是史论结合,说服力强。本书写法别致,夹叙夹议,别开生面。这样,不仅使本书立论有据,而且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令人信服。这是很重要的。一些重要的结论,是通过与读者交流、从心灵沟通的层面上进行的,读起来使人有一种亲近感,让人感到书中的结论是可信的。这是难得可贵的。

四是文笔生动,引人入胜。这类反映边疆历史与现状的作品向来难写,读者一般难以亲临周边国家,全凭作者的叙述和描写,从字面上引领读者“到”一个又一个周边国家去“旅行”。这就要有可读性,在此挺进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从写作笔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肯定,挺进的探索是成功的,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虽然具有一般科普读物的特点,但它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科普读物。这部书的本质价值所在,是寓历史与现实为一体,立足于国防教育的迫切需要,从一个长期从事边防工作的高职干部的角度面向读者做出的探索和回答,这是十分难得的。避开历史说周边,难免空洞肤浅。离开疆界话历史,难以适应现实国防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历史与现实、周边与疆界、发展建设与国防教育的结合上,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成效显著,值得肯定。至少从这一点上完全可以说,此书填补了当代中国国防教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应该尽快安排出版发行。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我们的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对于孙挺进来说,写好《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就是实现他自己的一个梦想!须知,他这个“梦”圆的多么不容易啊!挺进颈椎骨折高位截瘫已九年了,而且脊髓损伤比较严重,椎柱弯曲不能自主挺立,胸部乳突以下完全没有知觉,大小便失禁,不能自主翻身,不能独立坐立,他的坐、卧、行、动、吃、喝、拉、撒等所有生活细节完全依赖护理人员的帮助完成。每天上下轮椅、上下床时都需要两个人一起配合抬抱他才能完成。挺进能够勇敢地正视伤残,不想做一个“废人”,希望尽自己所能为边防部队建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基于这种情感,他决心写就一本我国与周边邻国的历史渊源及疆界变迁史。这个题材的写作难度太大了,挺进伤得很重,双手十个手指只有两个可以正常活动,他不会打字,查阅资料的能力很有限,写作跨越的时间长,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挺进,终于“挺”过来了!他,不啻是躺着前“进”的!孙挺进的事迹和《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在全国最大的诗词论坛 — —《中华诗词论坛·关东诗阵》上披露以后,博得很多诗人的敬佩和感叹,纷纷写诗填词表示祝贺,仅四五天时间,就收到了三十多首诗词。吉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蒋力华为孙挺进题写了书名。我也以拙句为本文作结:《孙挺进在轮椅上写就〈说周边历史 话疆域变迁〉》感赋:

巡山历险忆当年,几度魂牵岳桦前。

文遣鼠标钻腹内,泪驱轮椅转周边。

辨明晴雨表中史,续得古今书外篇。

空白缘君欣补就,何堪忧责重盈肩。

张福有

2013年4月30日于长春养根斋

(张福有,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吉林省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吉林省文史馆馆员,研究员。曾任中国东北工程专家组成员、吉林省委副秘书长兼省委办公厅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级)、吉林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等职。著有:《高句丽王陵统鉴》、《高句丽王陵通考》、《高句丽千里长城》等)

前 言

前言为作品“点题”,读者通过“点题”品味拙作的意图和内容。前言虽然是作品的“眼”,读者可以绕开这只“眼”直观作品,但读完后一定要看前言,那样您会更有益于品味作品的观点与论述。

国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课题,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一位国民应有的责任。回顾多年来的边防工作,感到边防官兵和边境县市区的居民应该了解掌握邻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状况,同时还要了解掌握中国与邻国的历史渊源及疆界的变迁。知己知彼,方能与邻国和睦相处。在学习研读周边历史典籍的过程中,为中国领土屡遭侵占感到深深的悲哀和痛惜。因此加强公民的国防意识,尤其是对周边历史及疆界变迁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国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课题,不能因为某个邻国在某个时期的友好往来,就放弃国民对历史疆界变迁的了解,甚至放弃研究和宣传。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能给人更多的启迪和智慧。现实与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增强公民的国家意识、边疆意识、领土主权意识尤为重要。

此书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我国与周边邻国的地理状况,历史渊源及疆界的变迁。概括地确定了每个章节的名称,以便达到点题醒目、紧扣主题、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的目的。

此书以华夏文化为主线,将历史事实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夹叙夹议的方式呈献给读者。希望读者闲暇时能够从本书的章节中了解中国与周边邻国的简要史和疆界的变迁史,得到“快餐”式的慰藉。对周边邻国不同的历史观和某些人的模糊认识,以及有的邻国对领土主张的历史诉求,作者按照历史事实和近代众多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概述了华夏文化在东北亚、中亚、中南半岛以及南亚的广泛融合。并使读者能够感悟到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国周边邻国在历史上除了俄罗斯、印度、阿富汗外,在清朝以前都基本上是中国的藩属国,有的还曾是中国历代王朝疆域的一部分,并处在郡县制的管辖中。

在大唐帝国以前,朝鲜半岛北部曾是中国疆域郡县制管辖的一部分。虽然期间东北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曾在朝鲜半岛北部及吉林的东部称霸,但是仍然受辖于中原王朝的册封。至于朝鲜民族的起源,韩国历史学家和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半岛南部是朝鲜民族的发祥地,“三韩”、百济、新罗、王氏高丽、李氏朝鲜是朝鲜民族发展的主线。历史上朝鲜各时代的王国,都基本上是中国的附属国,受中原王朝的册封。甲午海战清廷战败后,朝鲜半岛便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关于中国汉代东北崛起的高句丽政权与半岛王氏高丽的历史混淆,作者依据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按照历史事实在书中简单明了地向读者做了清晰的区分,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认清高句丽与王氏高丽的不同历史,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作者根据典籍和历史资料,明确地阐明朝鲜族不属于中国东北的原氏族。他们是清王朝衰落时期李氏朝鲜涌入中国东北境内的灾民,在中华文明的融合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历史上中国不止一次地出兵保卫朝鲜半岛,而是多次地出兵保卫朝鲜。日本不是一次地将朝鲜半岛作为跳板侵扰大陆,而是多次地侵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东北亚的战略支点,而且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关注的焦点。

越南的历史与朝鲜半岛极为相似,大唐王朝以前,越南北部始终置于中国郡县制的管辖中。因为苟延残喘的南宋王朝失去了对南端疆域的控制,越南便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1471年,中国明王朝明宪宗时期。越南后黎朝的黎思成继位后兼并了越南中南部占城国,此后越南经过不断地向南扩张才拥有了现在的领土范围。越南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后,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历史表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援助,越南解放军很难发展壮大。他们很难战胜卷土重来的法国殖民者,更不会打败美国,实现南北统一。越南在统一前向来承认西沙、南沙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然而统一后,却一反常态染指中国南海,肆意侵占南沙岛礁。这不仅是一种反言负义的行为,而且也是国际法不能容忍的。

历史上新疆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中国领土后,虽然匈奴、月氏、乌孙、柔然、突厥、鲜卑、西辽等少数民族,曾称霸中国北部、西北部乃至中亚的东部,但他们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都逐渐地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蒙古是中国东北崛起的少数民族,当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起横跨欧亚蒙元大帝国时,这不仅是蒙古人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辉煌。元帝国衰亡后,虽然明王朝没有完成蒙汉民族的融合与统一,但是在他直接管辖的建州女真崛起后,建立起的清王朝不仅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而且还较好地解决了满、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与团结,并重新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中亚曾是波斯、希腊、汉王朝、大唐帝国、阿拉伯帝国及中国北疆少数民族的角逐地,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蒙古后裔建立起与中国为邻的哈萨克斯坦。贝加尔湖西北部的黠戛斯,因战争造成民族大迁移滞留中亚后,建立起与中国为邻的吉尔吉斯斯坦。中哈友谊正沿着新丝绸之路的设想不断地延伸,中吉友谊承载着东亚与中亚乃至欧洲经贸繁荣的使命。现代的塔吉克人,在远古的时候是由东伊朗部族与中亚南部其他部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东伊朗部族的后裔曾于九世纪末在中亚建立起强大的萨曼王朝。当时该王朝在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医学等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塔友好相处,不仅仅是历史积淀的友谊,更重要的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

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是“南亚的门户”,从古希腊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开始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踏破南亚的大门,问鼎南亚次大陆,或者滞留在阿富汗称雄称霸。瓦罕走廊,是古代中国通往南亚次大陆最便捷的通道,佛经主要是从这里传入中国的。

矗立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尼泊尔,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侧的一个古老的王国。首都加德满都的神话色彩来自中国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佛教是中尼两国历史交往的媒介,中尼友谊承载着南亚的稳定与繁荣。南亚的不丹和已消失的锡金,原是中国西藏佛教派生出来的王国。虽然如此,他们与西藏始终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藏传佛教仍然是他们的根。遗憾的是,现在不丹王国受挟于印度,锡金已被印度兼并。

缅甸、老挝一直是中国的友好邻邦,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清王朝的衰败,缅甸和老挝成为英国和法国的殖民地。二次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重创了侵略缅甸的日军,确保了盟国战备物资的畅通。当今缅甸始终是西方大国觊觎的对象,他们曾别有用心的鼓噪中国威胁论,但源远流长的中缅友谊是不可割断的。

印度在“内外文明的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历史,研究印度离不开这个观点,并非是作者的臆断。佛教来源于印度,已深入地植根于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其历史影响随处可见,但中国对印度的影响却是凤毛麟角,这是否说明自古以来中国与印度始终处在对等的大国关系中。巴基斯坦从印度分离出来,不仅仅是宗教的因素,而是印度的政治家们在当时没有足够的政治智慧。印度的分裂是惨痛的,不知英国作何感想,应该承担多少历史罪责。

东海“明珠”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1895年1月被日本窃取后,日本竟然以强盗的逻辑大放厥词说成是日本“领土”,炎黄子孙岂能坐视他人为所欲为。南海诸岛是中国古代“散落的珍珠”,先人们曾赋词命名。近代虽然曾被列强侵占,但二次大战结束后被中国收复并划定了“11段线”。然而,南海的岛礁遭到他国不断地侵占并肆无忌惮地挑战中国。捍卫东海、南海的领土主权,是中国走向深蓝的关键。

以华夏文化为主线叙述中国与周边邻国的历史发展,并不完全是大国的意识与情结。中国古代那些已融入中华文明中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他们所独有的民族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各少数民族独特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就不会有大放异彩的中华文明。“藩属国”随着二战后的民族独立与解放,已成为终结的历史,中国早已抛弃对周边邻国“胡萝卜加大棒”的羁縻怀柔政策和理念。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然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基石。国家与国家之间结成的是战略互惠关系,不是完全的依附关系。战略盟友即体现了地缘政治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全球战略的影响力。

说周边绕不开疆域及边界的历史变迁,笔者所说的“话疆域变迁”,主要是以吕一燃主编的《中国近代边界史》为史实并参照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为界点。本着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向读者阐述了中国与周边邻国边界的变迁及勘定。为了给读者提供真实的历史资料,有关边界条约和边界划定后的具体走向,经过筛选摘录了原文呈献给读者。

中国从历史上始终是亚洲地域的大国,与周边国家的界线只是疆域控制的概念,没有现代边界意义的理念。自1581年沙皇俄国东扩,逐渐地改变着中亚和东北亚的势力范围,才使中国具有了现代边界意识的概念,但这也只是概念而已。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清王朝已经把侵入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军队赶到外兴安岭以北,沙俄的东扩势力在贝加尔湖地域已败退。但康熙大帝却突生怜悯之心,放弃将沙俄赶出东北亚的最佳时机,谦和退让地签下了遗憾的《尼布楚条约》,从而打破了中国几千年天朝大国对外没有正式划界的历史。按理说《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应该增强清廷的国界意识,以《尼布楚条约》为范本,依靠清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全部划定中国与周边邻国的边界。然而清廷不仅没有强烈的划界意识,反而退却让步使乌第河成为清王朝与沙俄的待议区。自此,中国东北领土开始接受强大沙皇俄国的挑战,为沙俄肆意侵占留下了隐患。

究其原因,温文尔雅的康熙大帝与桀骜不驯的彼得大帝在战略思维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康熙大帝认为中国北方的疆域是荒凉的不毛之地可有可无,而彼得大帝却为寻找俄罗斯的出海口不冻港,向全民族发出了寸土必争的动员令,于是大俄罗斯民族的子孙延续不断地寻找出海口,追逐着蓝色海洋梦。与此同时,雍正皇帝继位后,仍然对北方疆域视为不毛之地。当大臣提出中俄北部边界要以贝加尔湖西北,叶尼塞河上游的主要源头安加拉河为国界时,雍正不仅不支持反而向沙俄退让至贝加尔湖南部以恰克图为基点与沙俄划界。并于1727年签下了使人痛惜的中俄《布连斯奇条约》。

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的清王朝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沙俄趁机加快了侵占中国领土的步伐,他们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侵占了15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沙皇俄国不仅实现了彼得大帝的梦想,还在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建立起太平洋舰队,并将海参崴以南的海域命名为“彼得大帝湾”,同时还完成了从东北亚至中亚对中国的马蹄形包围。俄罗斯是一个强悍的民族,自遭受过蒙古帝国的统治后,民族的屈辱一直鼓舞着俄罗斯人不断地奋进并对外扩张。俄国从伊凡大帝开始,崛起的俄罗斯五百年来经久不衰。

随着清廷的逐渐衰败,西方列强包括日本的魔爪伸向中国沿海岛屿、朝鲜半岛以及中国西南藩属国,并将他们侵占变成殖民地。于是中国与周边藩属小国自然形成的传统疆域及界限,便被英法日任意践踏蚕食。日本大搞“间岛”案,在遭到清廷界务官和当地民众的强烈反对下,清王朝以放弃东北某些权益为代价确定了图们江及源头石乙水为中韩(朝鲜)边界。清廷在赢得了镇南关大捷的情况下,却以丧失领土为代价与法国划定了中越、中老边界。与此同时,在英国的逼迫下,清廷放弃自然形成的传统边界线,与英国划定了中缅大部分边界。在此之前,英印殖民者以侵占中国西藏领土为目的,越过自然形成的传统边界线,单方面的指定所谓“约翰逊线”和“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划定留下了难以解决的争端。中国本来是二战时期的同盟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但是苏联和美国为了划分战后的势力范围,竟然将中国的外蒙古割裂。世界无公理可言,只有凭实力说话。

纵观中国近代边界史,如果清廷没有左宗棠、吴大澂、曾纪泽、冯子材、薛福成、张之洞、邓承修、吴禄贞等大臣,为国家领土主权大气凌然、刚正不阿、善于斗争、勇于斗争,那么中国领土主权还不知要丧失多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从来没有为政权因素而放弃领土主权,也没有因为西方强国的军事威胁而割让领土,更没有在恃强凌弱的扩张主义面前低过头。中国秉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维持着边界现状,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地与周边邻国相处。

1955年,中缅发生了“黄果园枪击事件”后,边界矛盾凸现出来并影响着对外关系。于是中国开始处理与周边邻国的领土争端,随后中国制定了解决边界争端的基本原则。中国对领土的诉求,既不能按照清王朝前期的疆域向周边邻国提出领土要求,又不能完全否定清王朝与沙俄、英、法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经过分析研究新中国同周边邻国存在着三种不同状况的边界争端。即条约与边界不符的“条约线”;存有争议的自然形成的“传统线”;双方实际控制的“控制线”。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国家的政体发生了改变,新的政府建立后,对旧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可以继承或不予承认,但对签订的边界条约一般应予以继承。中国本着互让互谅睦邻友好的原则,对周边邻国没有提出任何领土诉求。在划界中以极大的诚意公正合理的与邻国谈判,不仅没有划回应归还的土地,反而以博大宽容的胸怀放弃了有争议的地段。

上个世纪60年代初,中国顺利的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朝鲜签订了边界条约。因法国、美国侵略越南及中越边境战争,影响了中越边界的划定。中国曾多次向印度和苏联表明可以在不平等条约和“实际控制线”的基础上,结合自然形成的“传统线”,遵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谈判解决中印、中苏边界争端。但印度继承了英印殖民时期的扩张主义政策,无任何诚意与中国谈判,最终导致中印边界战争。苏联面对新中国却以意识形态论战为借口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不断地挑起边境事端蚕食中国领土。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给予有力反击,赢得了珍宝岛边境战争的胜利。越南统一后背信弃义,在中越边境不断制造事端,恃强凌弱的在中南半岛谋求霸权,引发了中越边境战争。“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是中国对扩张主义国家实行的基本外交政策。因边界争端引发的战争,使中国与印度、苏联军事对峙20余年。改革开放后,中国“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仍然按照睦邻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遵守国际法准则。先后与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以及越南和老挝解决了陆地边界争端并划定了边界。从而较好地稳定了周边环境,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维护海洋固有领土的权益,正面临严俊的挑战,和平发展不战而屈人之兵仍是维护周边稳定的长久战略。印度并没有在中印边境战争中反思得失,而是墨守陈规影响了两国划界。只要印度不放弃牵制中国的亚太战略构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包括不丹)仍然是历史遗留的难题。虽然中印两国已迈入经贸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边界划定仍然考验着中印两国领导人的智慧。中国与邻国还存在着个别地段的边界隐患,有人竟然在中国举办的国际运动会上打出横幅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不仅对中国领土主权提出挑战,也是对新中国与朝鲜划定边界的蔑视。面临“疆独”和“藏独”企图分裂国家的阴谋,我们必须增强国家意识,领土主权意识,从而维护好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国界是国家安危的晴雨表,当国家强大时,其疆域就会安全稳定。当国家虚弱时,领土便会被他国蚕食,甚至被强占瓜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是每一位国民的神圣使命。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基本国策,愿此书能够成为国防教育可参考的素材。

作者:孙挺进

二〇一三年四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