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公益指标体系建设 保障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05 11:09:21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宁波市通过完善指标体系、加强协同联动,强化成果运用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事业单位公益指标体系建设试点,推动提升事业单位履职效能,有力保障社会公益事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一、夯实思想理论基础,增强塑造变革动力

一是强化理论先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鲜明标志。要做好事业单位改革 “后半篇”文章,强化公益属性,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好惠及民生福祉。二是顺应变革需求。打破传统主要以年度报告检验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质效的管理方式,创新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制和方法举措,延伸机构编制监管触角,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从单一方式向多样化方式转变,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三是注重实践成果。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广泛吸收我市和兄弟城市的改革成果,探索建立符合实际、便于操作、评价客观、可复制推广的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精准采集数据,科学实施评价,拓展成果应用,为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完善指标体系建设,彰显公益履职导向

(一)优选试点对象,注重多样性和广泛性。以基本公益服务需求为导向,选择22家具有一定规模,基础条件较好的事业单位作为试点对象,在教育领域中小学,医疗领域市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和文化领域文化场馆广泛开展试点。统筹考虑地域行业特点、改革发展因素,充分体现代表性和普适性。如顺应教育体制改革发展趋势,民办学校暂不列入试点。调研中获悉某家学校含有国际班,相关数据不具有普遍性,剔除出试点范围。在卫生健康领域,兼顾公办和民营医院经费保障、内部治理等差异性,确定不同类型的试点样本。文化领域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文化场馆,按照应纳尽纳的原则,将市本级和鄞州区文化场馆全部列入试点范围。

(二)优化指标设置,突出客观性和可行性。在公益指标设置和相关数据采集上,遵循客观性和可行性原则,切实做到 “三个清”。一是指标设置清晰。指标内容量化反映区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水平、行业特点和单位发展状况,为科学决策管理提供客观有效依据。二是统计口径清楚。细化完善统计口径,明确指标数据采用的标准,确保统计时限、范围、数量单位、计算方式等维度一致。三是数据来源清爽。明确指标数据提供途径,行业管理指标由行业管理部门提供;与财政、医保、统计等部门关联的基本公益服务指标由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个别反映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指标由所在单位提供。数据采集后,通过同类单位比对核实错填误报情况,查明原因,督促错报单位限期补正。

(三)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协同性和长效性。将公益指标体系建设纳入登记管理工作长远规划,纳入机构编制闭环管理的重要事项,建立月度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制度。会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单位组建工作专班,负责项目方案制定、组织推进、统筹协调和督促指导。制定《宁波市事业单位公益性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总体目标、试点范围对象、指标体系内容、实施步骤和工作要求,列出时间表,确定责任书。各部门按照分工,各司其职,通过工作交流会、专题协调会等集中会诊方式妥善解决工作难题,逐步形成协同配合,有序衔接、资源共享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公益指标体系建设落细落实。

三、推动改革成果应用,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一)为教育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充分佐证。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突出教育均衡优质和医疗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紧紧抓住我市开发园区整合提升, “区政合一”改革的时机,以韩岭小学并入东钱湖镇中心小学、鄞州人民医院扩建为着力点,针对性开展教育医疗民生领域公益性评价,收集412个指标数据,经对比分析,韩岭小学并入东钱湖镇中心小学后, “教学巩固率” “学校发展性评价” “学生家长满意度”等指标有较大幅度提升,有效提升了教育均衡化水平。鄞州人民医院扩建后, “开放床位数” “服务区域” “医院规模”等指标提升明显。

(二)为机构编制管理提供客观依据。通过公益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分析,便于把准事业单位运行发展脉络及机构编制需求,有效保障机构编制资源向重点民生领域和急需紧缺人才倾斜。如通过对宁波市第一医院公益性评价指标分析发现,近年来由于医院规模扩展、医疗需求增加和疫情防控等因素, “门诊总诊疗人次数”等相关指标大幅增加,人员编制存在一定缺口,对此核增了医院事业编制报备员额控制数,为该医院解决了燃眉之急。

(三)为推动实现 “两个先行”提供发展动力。公益性评价指标是衡量事业单位履行公益职能的直接表现,通过得分高低比较同类事业单位公益性强弱,事业单位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优势,在谋划发展思路、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如宁波市图书馆疫情防控期间,坚持守好馆舍小门,打开服务大门,全方位多渠道推进 “疫情+数字化+开放”服务模式,在建党100周年期间,利用馆藏特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教育,通过微信、网站推出 “党史微课”130期,举办相关活动20期,联合《宁波晚报》推出30期 “晨读党史,重温红色故事”视频专栏,总浏览量超360万,相关报道登上学习强国,有效增强了文化感染力和传播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